吴亲寄瓷枕香垆颇佳以诗答之 瓷枕

:

远投瓦枕比琼瑜,方暑清凉惬慢肤。莹滑暑侵蕲竹簟,玲珑光照博山垆。

便便何必书为笥,栩栩方将蝶梦吾。枕上片时聊适志,黄粱未熟到东吴。
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李纲

李纲

李纲(1083年-1140年2月5日),北宋末、南宋初抗金名臣,民族英雄。字伯纪,号梁溪先生,祖籍福建邵武,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。李纲能诗文,写有不少爱国篇章。亦能词,其咏史之作,形象鲜明生动,风格沉雄劲健。著有《梁溪先生文集》、《靖康传信录》、《梁溪词》。 1298篇诗文

猜你喜欢

新雁过妆楼·梦醒芙蓉

:
梦醒芙蓉。风檐近、浑疑佩玉丁东。翠微流水,都是惜别行踪。宋玉秋花相比瘦,赋情更苦似秋浓。小黄昏,绀云暮合,不见征鸿。
宜城当时放客,认燕泥旧迹,返照楼空。夜阑心事,灯外败壁哀蛩。江寒夜枫怨落,怕流作题情肠断红。行云远,料澹蛾人在,秋香月中。

梦醒芙蓉。风檐近、浑疑佩玉丁东。翠微流疑,都是惜别行踪。宋玉秋花相比瘦,赋情更苦似秋浓。小黄昏,绀云暮合,不见征鸿。
从睡梦中醒来,看到盛开的芙蓉花。屋檐的近处,风铃声使人以为是美人的佩玉叮咚之声。自与所爱之人别过后,山流疑,仿佛都存有她的影子。宋玉悲秋,大概与秋花一样消瘦。黄昏时,天青色的云彩聚集起来,而征鸿却始终没有出现。

宜城当时放客,认燕泥旧迹,返照楼空。夜阑心事,灯外败壁哀蛩。江寒夜枫怨落,怕流作题情肠断红。行云远,料澹蛾人在,秋香月中。
唐朝柳浑当年因自己年老而让爱妾琴客另他人,燕子楼的旧迹尚可辨认,夕阳照着人已离去之空楼。夜深了,怀念爱人的心思更甚,灯外的破墙有蟋蟀在哀鸣。夜里江冷,枫叶不愿被风吹被有情人在叶上题诗随疑漂流而去。去妾已远,料想那淡扫娥眉的美人正在清寒而明亮的秋月月光的照射之下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史杰鹏编著. 宋词三百首正宗[M]. 北京:华夏出版社, 2014.03.第371-372页 2、 马兴荣,刘乃昌,刘继才主编. 全宋词 广选·新注·集评 4[M]. 沈阳:辽宁人民出版社, 1997.07.第785页

梦醒芙蓉。风檐近、浑疑佩玉丁东。翠微流水,都是惜别行踪。宋玉秋花相比瘦,赋情更苦似秋浓。小黄昏,绀(gàn)云暮合,不见征鸿。
新雁过妆楼:词牌名。一名“雁过妆楼”。双调,九十九字,上片九句五平韵,下片十句四平韵。芙蓉:指帐幔。浑:简直,几乎。丁东:象声词。多用来形容漏声,玉佩声等,也作“丁冬”。秋:一本作“春”。绀:蓝色系中的一种颜色,带有紫色的深蓝色。征鸿:远飞的大雁。

宜城当时放客,认燕泥旧迹,返照楼空。夜阑(lán)心事,灯外败壁哀蛩(qióng)。江寒夜枫怨落,怕流作题情肠断红。行云远,料澹(dàn)蛾人在,秋香月中。
宜城放客:唐代顾况有《宜城放琴客歌》。琴客为柳浑侍儿。宜城:借唐朝柳浑以自指。客:借琴客以指姬。燕泥:燕子筑巢所衔的泥土。夜阑:夜残,夜将尽时。外:一本作“前”。哀:一本作“寒”,一本作“残”。秋香月中:一本作“秋月香中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史杰鹏编著. 宋词三百首正宗[M]. 北京:华夏出版社, 2014.03.第371-372页 2、 马兴荣,刘乃昌,刘继才主编. 全宋词 广选·新注·集评 4[M]. 沈阳:辽宁人民出版社, 1997.07.第785页
梦醒芙蓉。风檐近、浑疑佩玉丁东。翠微流水,都是惜别行踪。宋玉秋花相比瘦,赋情更苦似秋浓。小黄昏,绀云暮合,不见征鸿。
宜城当时放客,认燕泥旧迹,返照楼空。夜阑心事,灯外败壁哀蛩。江寒夜枫怨落,怕流作题情肠断红。行云远,料澹蛾人在,秋香月中。

  此词是作者怀念苏州去姬的词。

  “梦醒芙蓉。风檐近、浑疑佩玉丁东”二韵,从盼望去姬归来兴起。芙蓉帐中梦醒,听到房檐风声,还疑似去姬衣带上玉佩丁东作响。

  “翠微流水,都是惜别行踪”一韵,见景思人,写惜别之情。门前的青山绿水,都引发对去姬行踪的怀恋之情。“都是”二字,形容思念之深,映入眼帘的一切景象,都能勾起对爱姬的惜别之情。这里可能就他们分手之处,当时离别的行踪,念念不忘。

  “宋玉秋花相比瘦,赋情更苦似秋浓”一韵,写相思之苦。宋玉有悲秋之赋,今日“我”的痛苦,比宋玉悲秋更苦,这是更进一层的写法。衬出对去姬怀恋的苦衷。作者喜用“瘦”字,如:“泪鸿怨角,空教人瘦”(《瑞龙吟》);“玉痕消,似梅花,更清瘦”(《夜游宫》);“诗清月瘦昏黄”(《高阳台》)。这大概受李清照名句“人比黄花瘦”(《醉花阴》)、“绿肥红瘦”(《如梦令》)的影响。

  “小黄昏,绀云暮合,不见征鸿”一韵,写时间转瞬已是黄昏日落,但仍不见鸿雁传书。

  词的上片,从梦醒至黄昏,终日思念去妾,依依惜别、望归之情,渗透纸上。

  “宜城当时放客,认燕泥旧迹,返照楼空”一韵,承上回溯爱妾初去之时,如今燕泥旧迹犹存,但已人去楼空了。一个“认”字,写出对去妾的念念不忘。“返照”与上片“黄昏”相应。此韵用顾况《宜城放琴客歌》典故,隐示作者苏州去妾之事。

  “夜阑心事,灯外败壁哀蛩”一韵写今情。夜深人静,心事重重,室外破墙根下,蟋蟀哀鸣。一个“哀”字,反衬心事的哀苦。以景衬情,情景交融。

  “江寒夜枫怨落,怕流作,题情肠断红”一韵,承上进一步写“夜阑心事”。由秋枫叶落联想到红叶题诗故事。这是唐代盛传的良缘巧合的传说。唐宣宗时,舍人卢渥偶从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,上面题有绝句一首,他就收藏在箱子里。后来宣宗放宫女嫁人,卢渥前往择配,恰巧选中题诗者,婚后,宫女在箱中发现红叶,卢渥方知题诗者就是他的妻子。(见范摅《云溪议》卷十)这个典故本极平常,作者用一“怕”字,反其意而用之,完全融入个人爱情悲剧。“怨落”与“肠断”都是作者的心理反映。这里见出活用典故的方法。

  “行云远,料淡蛾人在,秋香月中”一韵,写去姬远在月中。这里连用“行云”、“淡蛾”,暗喻去姬,引发读者联想美女的形象。人在月中,可望而不可即,一个“远”字,写出作者相思的怅惘之情。

  词的下片重点描绘作者的“夜阑心事”,“哀蛩”、“怨落”,把昆虫、植物拟人化,又活用红叶题诗典故,都反射出作者对去姬思念之深,怀恋之切。

  这首词描绘作者终日思念去姬的心绪,在艺术手法上有两点较为突出。

  一是见景生情:清晨梦醒,听风声、水声、观秋花,处处都引发惜别之情。又“小黄昏、绀云暮合”夕阳西下,不见传来书信,内心何其失望与惆怅。由“灯外败壁哀恐”,搅扰“夜阑心事”。见到月中桂树,联想到“行云远”人在月中。情景相融,意境优美。

  二是活用典故:如“宋玉秋花相比瘦,赋情更苦似秋浓”,用一层写法,自己怀人之苦,甚于宋玉悲秋。又如“宜城当时放客”,用顾况诗意自喻苏州去妾之事,亦较自然。又如以红叶题诗之典,加一“怕”字,境界耐人体味。尾韵暗用楚王与神女相会之事以及嫦娥奔月故事,与作者思念去姬之情,也较吻合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夏承焘著. 宋词鉴赏辞典 下[M]. 上海辞典书出版社, 2013.08.第1879-1881页2、 赵慧文,徐育民编著. 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下[M]. 北京:中国书店, 2007.01.第809-812页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喜迁莺·花不尽

:
花不尽,柳无穷。应与我情同。觥船一棹百分空。何处不相逢。
朱弦悄。知音少。天若有情应老。劝君看取利名场。今古梦茫茫。

花不尽,柳无穷。应与我情同。觥船一棹百分空。何处不相逢。
花落花又开,柳叶绿又衰,花开盛衰无穷尽,与我此时情相近。离别美酒情谊深,画船起航全成空。离别不必太伤情,人生何处不相逢。

朱弦悄。知音少。天若有情应老。劝君看取利名场。今古梦茫茫。
自今以后少知音,瑶琴朱弦不再吟。天若与我同悲凄,苍天也会霜染鬓。劝君此去多保重,名利场上风浪急,宦海茫茫沉与浮,古今看来梦一回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清华大学《宋词鉴赏大辞典》编写组 .《宋词鉴赏大辞典》 :中华书局 ,2011年 :第86页 .

花不尽,柳无穷。应与我情同。觥(gōng)船一棹百我空。何处不相逢。
觥船:大酒杯。出自唐杜牧《题禅院》:“觥船一棹百我空,十岁青春不负公。”一棹(zhào):划桨一次,指大杯饮酒一次。

朱弦悄。知音少。天若有情应老。劝君看取利名场。今古梦茫茫。
天若:出自唐代李贺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:“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”

参考资料:

1、 清华大学《宋词鉴赏大辞典》编写组 .《宋词鉴赏大辞典》 :中华书局 ,2011年 :第86页 .
花不尽,柳无穷。应与我情同。觥船一棹百分空。何处不相逢。
朱弦悄。知音少。天若有情应老。劝君看取利名场。今古梦茫茫。

  这是一首赠别词,作者将离情写得深挚却不凄楚,有温柔蕴藉之美。  

  起笔“花不尽,柳无穷”借花柳以衬离情。花、柳是常见之物,它们遍布海角天涯,其数无尽,其广无边;同时花、柳又与人一样同是生命之物,它们的生长、繁茂、衰谢同人之生死、盛衰极其相似,离合聚散之际,也同样显露出明显的苦乐悲欢。“应与我情同”是以花柳作比,衬写自己离情的“不尽”和“无穷”,宛转地表露了离别的痛苦之深。“觥船一棹百分空”,一句出自杜牧的《题禅院》诗。作者这里强作旷达,故示洒脱,以一醉可以消百愁作为劝解之辞,而“何处不相逢”,则是以未来可能重聚相慰。对友人的温言抚慰之中,也反映了作者尽量挣脱离别痛苦的复杂心态,他既无可奈何,又故示旷达。 

  下片自“朱弦悄,知音少,天若有情应老”起,词情一转,正面叙写离别之情。高山流水,贵有知音,朱弦声悄,是因挚友远去,一种空虚寥落之感油然而生。“天若有情应老”,用李贺句意直抒难以抑止的离别哀伤。结拍“劝君看取利名场,今古梦茫茫”二句,是作者对友人的又一次劝解。同为相劝之语,此处内涵上却与上片不同。上片劝慰之语只就当前离别着眼,以醉饮消愁、今后可能重逢为解,是以情相劝;此处劝语却透过一层,以利名如梦为解,属以理相劝,劝解之中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。晏殊一生富贵显达,长期跻身上层,但朝廷内派别倾轧,政治上风雨阴晴,不能不使他感到利名场中的尔虞我诈,宦海风波的险恶,人世的盛衰浮沉,抚念今昔,恍然若梦。  

  这首词明快、自然,读来如行云流水,与作者其它词风格迥异。其思想内核,一方面是藐视名利,一方面是寄情山水歌酒。全词抒写离情别绪中,反映了晏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马文作 .《唐诗宋词元曲鉴赏》 :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,2008年 :第273页 .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虞美人·曲阑干外天如水

:
曲阑干外天如水。昨夜还曾倚。初将明月比佳期。长向月圆时候、望人归。
罗衣著破前香在。旧意谁教改。一春离恨懒调弦。犹有两行闲泪、宝筝前。

曲阑干外天如水。昨夜还曾倚。初将明月比佳期。长向月圆时候、望人归。
回廊上的栏杆曲曲弯弯,外面的天色像水一样清澈湛蓝。昨天晚上,我也曾在这里凭倚栏杆。人们都把明月比作佳期,认为月满时人也会团圆。因此我每天都在这里倚眺望,盼望心上人早日回到身边。

罗衣著破前香在。旧意谁教改。一春离恨懒调弦。犹有两行闲泪、宝筝前。
绫罗的衣服虽已穿坏,但以前的余情尚在,令我缅怀留恋。可是不知旅行在外的游子,是谁让他把初衷改变。一春以来,因为离愁别恨而满怀愁怨,也懒得抚筝调弦。还有那两行因闲愁而伤心的眼泪,滴落在那宝筝的面前。

曲阑干外天如水。昨夜还曾倚(yǐ)。初将明月比佳期。长向月圆时候、望人归。

罗衣著(zhuó)破前香在。旧意谁教改。一春离恨懒调弦。犹有两行闲泪、宝筝(zhēng)前。
罗衣著破:著,穿。闲泪:闲愁之泪。

曲阑干外天如水。昨夜还曾倚。初将明月比佳期。长向月圆时候、望人归。
罗衣著破前香在。旧意谁教改。一春离恨懒调弦。犹有两行闲泪、宝筝前。

 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,而写今夕倚阑,却从“昨夜曾倚”见出,同样一句词,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。——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,当还有多少个如“昨夜”者!“ 天如水” ,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,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,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。歇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对月怀人。男子去后一直不回来,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,她结想成痴,就相信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—— 月圆人团圆,每遇月圆,就倚阑苦望。词中写女主人公倚阑看月,从希望到绝望,有其独到之处。“初将”是说“本将”,这一语汇,便已含有“后却不然”的意味。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,径写“长望”,其中自有一而再、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。“初”字起,“长”字承转,两个要紧的字眼,括尽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,从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。

  过片两句,从等待无望而终于悟知痴想成虚。“罗衣著破”,是时长日久;“前香在”,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喻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,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。“旧意谁教改”?问语怨意颇深。人情易变,不如前香之尚在;易散之香比人情还要持久,词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。结拍二句,点出全词的“离恨”主旨,以“一春”写离恨的时间久长,以“懒调弦”、“两行闲泪”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,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。春日本为芳思缠绵之时,然而日日为离恨所苦,自然无心调弦弹筝,然而又百无聊赖,于是不得不对着筝弦黯然神伤。这种内心的苦恨,被作者表现得维妙维肖。陈延焯谓“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”,确然不错。此词运笔有迥环往复之妙,读之使人心魂摇荡,低徊不已。
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汉宫春·初自南郑来成都作

:
羽箭雕弓,忆呼鹰古垒,截虎平川。吹笳暮垒野帐,雪压青毡。淋漓醉墨,看龙蛇飞落蛮笺。人误许、诗情将略,一时才气超然。
何事又作南来,看重阳药市,元夕灯山?花时万人乐处,欹帽垂鞭。闻歌感旧,尚时时流涕尊前。君记取、封侯事在。功名不信由天。

羽箭雕弓,忆呼鹰古垒,截虎平川。吹笳暮归野帐,雪压青毡。淋漓醉墨,看龙蛇飞落蛮笺。人误许、诗情将略,一时才气超然。
在险峻的古垒旁,在辽阔的平川上,打猎习武。身背弓箭,臂挥雄鹰,手缚猛虎。直至暮色苍茫,笳声四起,才猎罢归来,野营帐幕的青毡上早已落满了厚厚的雪花。喝罢了酒,挥笔疾书,那龙飞凤舞的草书,墨迹淋漓,落在了纸上。人们也许是错误地赞许我,是一个既有诗情,又有将略的超群人才。

何事又作南来,看重阳药市,元夕灯山?花时万人乐处,欹帽垂鞭。闻歌感旧,尚时时流涕尊前。君记取、封侯事在。功名不信由天。
为什么偏要我离开南郑前线南来成都呢,是为了逛重阳节的药市,看元宵节的灯山吗?每当繁花盛开的时候,在那万人游乐的地方,我也斜戴着帽子,提着马鞭,任马儿漫走。每当听歌观舞,酒酣耳热的时候,我会想到过去的军旅生活而感慨万千,不知不觉中泪洒酒樽前。请千万记住,杀敌报国,建功封侯的大事是要自己去奋斗的,我就不信这都是由上天来安排的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陆 林.白话解说——宋词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:184-1852、 叶嘉莹 王双启.陆游词新释辑评.北京:中国书店,2001:58-62

羽箭雕弓,忆呼鹰古垒,截虎平川。吹笳(jiā)暮归野帐,雪压青毡。淋漓醉墨,看龙蛇飞落蛮笺(jiān)。人误许、诗情将略,一时才气超然。
南郑:地名,即今陕西省汉中市,地处川陕要冲,自古为军事重镇。截虎:陆游在汉中时有过射虎的故事。野帐、青毡:均指野外的帐幕。淋漓醉墨:乘着酒兴落笔,写得淋漓尽致。龙蛇:笔势飞舞的样子。蛮笺:古时四川产的彩色笺纸。许:推许、赞许。诗情将略:作诗的才能,用兵作战的谋略。

何事又作南来,看重阳药市,元夕灯山?花时万人乐处,欹(qī)帽垂鞭(biān)。闻歌感旧,尚时时流涕尊前。君记取、封侯事在。功名不信由天。
灯山:把无数的花灯叠作山形。欹帽垂鞭:帽子歪戴着,骑马缓行不用鞭打,形容闲散逍遥。敧帽:指歪戴着帽子。欹:歪戴。不信由天:不相信要由天意来决定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陆 林.白话解说——宋词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2:184-1852、 叶嘉莹 王双启.陆游词新释辑评.北京:中国书店,2001:58-62
羽箭雕弓,忆呼鹰古垒,截虎平川。吹笳暮归野帐,雪压青毡。淋漓醉墨,看龙蛇飞落蛮笺。人误许、诗情将略,一时才气超然。
何事又作南来,看重阳药市,元夕灯山?花时万人乐处,欹帽垂鞭。闻歌感旧,尚时时流涕尊前。君记取、封侯事在。功名不信由天。

  此词的上片,表明作者对在南郑时期的一段从军生活,是这样的珍视而回味着。他想到在那辽阔的河滩上,峥嵘的古垒边,手缚猛虎,臂挥健鹰,是多么惊人的场景!这些令作者如此振奋而又如此爽快,因此在陆游的诗作里,时常提到,《书事》诗说:“云埋废苑呼鹰处。”《忽忽》诗:“呼鹰汉庙秋。”《怀昔》诗:“昔者戍梁益,寝饭鞍马间,……挺剑剌乳虎,血溅貂裘殷。”《三山杜门作歌》诗:“南沮水边秋射虎。”写的都是在南郑从军时的生活。同时他又想到晚归野帐,悲笳声里,雪花乱舞,兴醋落笔,写下了龙蛇飞动的字幅和气壮河山的诗篇,作者不断涌动的激情令其兴致大发,豪迈之感也就变成了笔下的淋漓沈雄。这当然是值得自豪的啦。可是卷地狂飙,突然吹破了词人壮美的梦境。成都之行,无疑是将作者心中熊熊燃烧的抗金意愿置于“无实现之日”的冷宫之中,遂有了自己的文才武略,何补时艰的深深感慨?“人误许”三字,不是谦词,而是对当时朝廷压抑主战派、埋没人才的愤怒控诉。

  下片跟上片形成鲜明的对照。在繁华的成都,药市灯山,百花如锦,有人在那里沉醉。可是,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,在词人的心眼里,锦城歌管,只能换来樽前的流涕了。“何事又作南来”一问,蕴藏着多少悲愤在内!可见,词人面对这些所谓的城市文明不禁更是心酪。这里的人们都已忘记了故土还在异族手里,往日的雄壮战场场面已被面前的一切所取代。

  看在眼里,痛在心里,但作者并不只是埋头于悲愤之中,而是作出了坚定的回答:“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!”陆游大量诗篇里反复强调的人定胜天思想,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。心中犹存着重上抗金前线,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“君记取、封候事在”,心中的爱国之志涌现在了读者面前。这里表明了词人的意志,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消沉,而是更坚定了。

  此词的艺术特色,总体上用对比的手法,以南郑的过去对比成都的现在,以才气超然对比流涕尊前,表面是现在为主过去是宾,精神上却是过去是主现在是宾。中间又善于用反笔钩锁等写法,“人误许”“功名不信由天”两个反笔分别作上下片的收束,显得有千钧之力。“诗情将略”分别钩住前七句的两个内容,“闻歌”钩住“药市、灯山”四句,“感旧”钩住上片。在渲染气氛,运用语言方面,上片选择最惊人的场面,出之以淋漓沉雄的大笔,下片选择成都地方典型的事物,出之以婉约的格调,最后又一笔振起,因此发出了内心的呼喊,以激昂的格调、振奋的言辞,从而使全词的思想感情走向最高潮,深深地感染了读者。词笔刚柔相济,结构波澜起伏,格调高下抑扬,从而使通篇迸发出爱国主义精神的火花,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钱仲联 等.唐宋词鉴赏辞典(南宋·辽·金)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8:1381-1382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霜天晓角·人影窗纱

:
人影窗纱。是谁来折花。折则从他折去,知折去、向谁家。
檐牙。枝最佳。折时高折些。说与折花人道,须插向、鬓边斜。

人影窗纱。是谁来折花。折则从他折去,知折去、向谁家。
人影映上窗纱,原来是:有人来摘花。折花,让他随便折吧!不要管——她摘了花去谁家!

檐牙。枝最佳。折时高折些。说与折花人道,须插向、鬓边斜。
告诉她:屋檐边那一枝,是最好的花,折的时候,折高一点;戴的时候,要在鬓边斜插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包杰 .《宋词意译新探》 .上海 :学林出版社 ,2008 :154 .2、 李英健,李克 .《婉约词》(插图本) .沈阳 :万卷出版公司 ,2008 :249 .3、 俞朝刚,周航 .《全宋词精华:注释·解说·集评(五)》 .沈阳 :辽宁古籍出版社 ,1995 :262-263 .4、 徐培均 .《唐宋词吟诵》 .上海 :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,2001 :262 .5、 李振国 .《宋词译评》 .北京 :光明日报出版社 ,1990 :500 .6、 杨恩成 .《宋词观止》 .西安 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,1998 :541 .

人影窗纱。是谁来折花。折则从他折去,知折去、向谁家。
人影窗纱:倒装句,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。影,这里活用作动词,映照影子的意思。从:听随,听任。向:到。

(yán)牙。枝最佳。折时高折些。说与折花人道,须插向、鬓(bìn)边斜。
檐牙: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。鬓边斜:斜插在两鬓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包杰 .《宋词意译新探》 .上海 :学林出版社 ,2008 :154 .2、 李英健,李克 .《婉约词》(插图本) .沈阳 :万卷出版公司 ,2008 :249 .3、 俞朝刚,周航 .《全宋词精华:注释·解说·集评(五)》 .沈阳 :辽宁古籍出版社 ,1995 :262-263 .4、 徐培均 .《唐宋词吟诵》 .上海 :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,2001 :262 .5、 李振国 .《宋词译评》 .北京 :光明日报出版社 ,1990 :500 .6、 杨恩成 .《宋词观止》 .西安 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,1998 :541 .
人影窗纱。是谁来折花。折则从他折去,知折去、向谁家。
檐牙。枝最佳。折时高折些。说与折花人道,须插向、鬓边斜。

  从词意看,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。起句“人影窗纱”,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。“是谁来折花?”她心里想,这是谁来折花呢?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,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,则她爱花之心切,便可想而知。既然爱花,尤其爱自家的花,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。但她转而又想,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,可既来折花,想必也爱花,“花开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”,那就“折则从他折去”吧。况且“知折去、向谁家?”如果送到爱花、惜花的人家,岂不是花得其所、花得其人了吗。上片,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。

  下片承前,写交代折花人折、插的具体方法。这时,女主人干脆发话了:“檐牙,枝最佳。折时高折些。”她告诉折花人,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,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。从这番话中可知,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;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,又是多么怜爱。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,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:“须插向,鬓边斜。”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,“花面交相映”,方能相得益彰。只是戴的时候,要斜着插在鬓边,才更显得别有风韵。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,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,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。

 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、爱美的思想和表现,写得极有层次:从“见影”到“猜想”,到“发言”;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(一防一折)到统一(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,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,怎样来折,怎样去插)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“折”字。其实,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。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,运用“重复”这一修辞方法,增强语言的复沓美,是屡见不鲜的。单以词而论,如王观的《卜算子》下片“才始送春归,又送君归去。若到江南赶上春,千万和春住”便是明证,四句中便用了三个“春”字。

 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。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,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。辛弃疾《清平乐·检校山园书所见》下片云:“西风梨枣山园,儿童偷把长竿。莫遣旁人惊去,老夫静中闲看。”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,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: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、热爱生活的情趣,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,一是积极的参与者,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,此词更能贴近生活,因而更能引人入胜。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,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毕桂发 .《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》 .北京 :中央文献出版社 ,2006 :889-890 .2、 常国武 .《新选宋词三百首》 .北京 :人民文学出版社 ,2000 :523-524 .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